特别策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以公平之心为“择校热”降温
又是一年派位时,“择校热”依然困扰着广大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如何破解“择校热”?6月13日,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城市中心区择校问题综合治理研讨会”在广州市天河区举办。会上,北京市东城区、山西省晋中市、广州市天河区等区域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以优质教育的增量破解“择校”难题
尤 娜
解决择校问题,须从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始:优质教育资源的方便就近,优质教育资源软硬件的高水平,优质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个性化、可选择。
北京市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优质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优质资源集中而引发的择校问题,也困扰着东城区教育的发展。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明确,解决择校问题,须从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始:优质教育资源的方便就近,优质教育资源软硬件的高水平,优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个性化、可选择。为此,东城区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学区制改革、学院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学区制改革:优质资源送到家门口
在推进学区制综合改革中,东城区以中小学全面品牌建设为契机,一手“做大蛋糕”,扩充“增量”,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一手“分好蛋糕”,盘活“存量”,保障适龄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近年来,东城区通过推进学校深度联盟建设,开展贯通学段的人才联合培养研究;通过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带,以学区内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统筹师资及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实施初中双优建设工程,使区内“优质初中”和“优先发展初中”成为引领区域初中学校精品特色建设的“龙头”;通过试点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创、教师交流、跨校选课,使共同体内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推广和升级;通过与高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实现学校办学的优质特色;通过推进改革项目校的条件改善,开展引智工程,促使区域教育改革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发展新常态。
此外,东城区以学区为基本空间单位,采用8种方式,盘活存量,形成增量。例如,机关与基层干部双向交流轮岗、研修员与学科骨干教师双向交流轮岗、校际联盟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交流轮岗、优质资源带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学区教师培养基地交流轮岗、城乡一体化交流轮岗、建立广泛而灵活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了干部教师带薪培训工作机制,通过实行交流轮岗干部教师的动态管理,对达到一定标准的干部教师实行带薪脱产培训,分层级定向培养、菜单式课程的培训模式,形成干部教师终身成长、顺畅流转的螺旋式可持续发展模式。
学院制改革:课程丰富可自主选择
东城区教委成立了东城区青少年学院,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创新学段贯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通过开发引进聚集全区中小学优质选修课程、社会资源单位实践课程、国内外科研院所社会专业机构先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国际留学等各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从小学到中学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程,搭建让每个
学生都能成功成才的学习平台。
青少年学院按照学科门类和资源分布,下设文艺学院、科技学院、体质健康学院、国际学院;依托学区、学校、校外单位、资源单位,在各学区成立学院分院、学区课程中心、学区课程基地,承担学生学院课程学习任务,形成了基础教育在学校、个性特色发展在学院的双轨双籍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1+4+8+x”的东城区学生课外学习的学院制体系,“1”是指东城区青少年学院,“4”是指青少年科学技术、青少年文化艺术、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国际交流等四大专业学院,“8”是指在东城区八大学区建立的8个学区分院,“x”是指各中小学、直属单位及其他校外资源单位建立的学院课程中心和实践基地。
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了以学区为基本单元的学院、学校、资源单位相互融通和学生借助学习平台跨校自主选课的“双循环”育人新模式。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东城区在学区制综合改革中通过改变教育管理方式,从单一垂直管理向多元化、多样性协商治理转变,从普遍改变学校面貌的浅层次发展走向转变教育合作发展方式——由个体发展走向多所学校携手组团联盟式发展。团组中每一所学校的潜能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挖掘与发挥,实现了特色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品牌资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现代教育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
首先,加强学区制综合改革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学区工作运行机制,实现了由学区化到学区制的转变;健全学区工作机制和各项保障制度,促使教育改革工作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发展的新常态。
其次,完善以学区为基本单元的入学新政,通过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提高各学区内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结构与数量的匹配度,最终形成稳定而成熟的学区制九年一贯制和对口入学为主导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
再其次,开展教育综合改革创新试验,探索“学院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创新学段贯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探索在学校(教育集团)内部实施教育家办学模式,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品牌学校的引领和带动水平;通过完善“区管校聘”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模式,从而建立起更广泛、更灵活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作者系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义务教育均衡的“晋中模式”
高晋峰
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是稳定薄弱初中生源的有效措施,也是引导家长和学生不“择校”的重要手段。
促进市域教育均衡发展,离不开一个浓厚的改革氛围、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一揽子配套的政策措施和一系列的评价办法。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以政策作导向、制度作保障,加之阳光的操作,实现了市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千校达标”,让学校站在同一起点
2007年以来,晋中市委、市政府展开“千校达标”工程,突出抓好3件事:校安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的前提是优化布局,关键是经费投入,目标是全面覆盖,标准是差异系数。晋中市83%的面积是丘陵山区,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办学条件差距悬殊。所以,优化布局成为晋中市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重新规划市城区和县城学校布局,新建、改建、扩建一部分市区和县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办好每一所农村乡镇初中;全市创办343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在人口较少的乡镇保留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交通不便且群众有就学需求的偏远山区,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将布局结构的优化与校安工程结合起来,高质量建设、大力度推进。
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晋中市围绕学校标准化建设,5年投资近50亿元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全市学校实现了校舍安全全覆盖、校舍标准化全覆盖、标准化装备全覆盖、“校校通”和“班班通”全覆盖,从而使学校布局更加合理,规模更加适当,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万师交流”,激发教师活力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不是标准化建设,而是师资的合理配置。作为较早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地区,晋中市在2008年就启动了教师交流工作,以此解决因“择师”引发的“择校”问题。
交流工作中,校长、学校中层领导和教师在同一岗位任职满6年就要进行异校交流,每年交流比例为专任教师的10%,约1.5万人。同时,采取分层交流的方式,城市学校实行强弱捆绑交流。1所城市优质校对口2-3所同城薄弱校进行交流;城乡学校实行盟区式交流。成立县级“教育盟区”,区域内优质学校对应1-2所乡镇学校。
为鼓励教师支持交流工作,促进教师由被动交流转为主动交流,我们注重交流的人性化:农村教师交流的半径是骑自行车不超过半小时,城市教师交流的半径是骑自行车不超过15分钟。城乡教师交流的服务期限也根据路途远近,分别为1年、2年和3年。此外,教师评聘职称、评模选优、评选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都须有交流经历。
指标100%到校,促学校关注日常管理
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具有导向性、挑战性的工作,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是稳定薄弱初中生源的有效措施,也是引导家长和学生不“择校”的重要手段。因此,从2001年开始,晋中市探索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的办法。同时,为避免初中学校因100%指标到校而疏于管理、忽视质量,我们把到校指标分成3块进行分配:一是基础性指标,将80%的指标按照毕业年级在册人数分配到校;二是奖励性指标,将20%的指标依据综合评估结果分配到校;三是倾斜性指标,对山区和偏远地区学校,拿出奖励性指标的2%-8%给予适当倾斜。
关于20%奖励性指标的分配,考核评估的内容是“五率两看”。“五率”,即保留率、学业成绩合格率、学业成绩优秀率、实验技能和音体美合格率、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两看”,即看学校争先创优情况和学校特色发展情况。
可以享受到校指标的学生为在规定片区入学、有正式的学籍、连续3年在片区内学校就读的应届毕业生,择校生不能享受下校指标。
规范管理,招生编班更“阳光”
晋中市制定了中小学常规管理“五个规范”,从招生编班、教师从教、课程开设、作息时间、学校收费等方面规范办学行为。尤其是在规范义务教育招生编班方面,按照“市设计、县实施、三统一、三公开、三不动”要求开展工作。
“市设计、县实施”,即由市规定动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每年8月28日是全市统一的均衡编班日。
“三统一”,即以县为单位,实行统一划片、统一招生、统一编班。招生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当地中小学招生方案,确定学校招生划片范围,并向社会公示划片结果。秋季开学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校集中时间、集中地点,将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男女生编排输入电脑,随机编班。同时,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强弱搭配,以班编组,由班主任现场“抓阄”,确定所代班级。
“三公开、三不动”,就是编班过程公开接受各部门和会社监督;公开宣布班级学生名单;公开宣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名单。编班后,学生班级不能动,班级任课教师不能动,校际之间学生不能动。
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晋中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教师交流、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优质高中招生指标100%到校等措施,减轻了优质初中压力,稳定了薄弱初中生源;激活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使城市薄弱学校有了信心,农村薄弱学校得以新生,极大地提升了办学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消除了校长和教师在同一学校长期工作的职业倦怠;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升了教育的社会形象,群众满意度也由65%上升到97.2%。(作者系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副局长)
义务教育均衡的“晋中模式”
“北上广”入学政策
北京市
凡年满6周岁的北京市户籍适龄儿童,均须按北京市各区县教委划定的学校服务片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免试就近入学。小升初,区县教委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
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进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
全市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将每一个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权限进行查询和监控。
上海市
上海市户籍适龄儿童和符合条件的非上海市户籍适龄儿童,均须进行入学信息登记,再按招生范围办理入学报名手续。每个适龄儿童只需在一个区县登记入学信息,不必重复登记。
试行本市户籍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少年居住地登记入学工作。具有上海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可凭《本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登记申请回执》在居住地登记入学,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先安排户籍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再根据登记入学人数和学校资源分布情况,在区域内统筹安排“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广州市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按“人户一致”原则安排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入读对口地段小学。“人户一致”主要是指适龄儿童户籍地址与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所能提供的有效实际居住证明地址一致。具有广州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其户籍地址与实际居住地址不在同一个区的,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在保证“人户一致”学生学位的基础上,以实际居住地为主,为其安排学位。
广州市户籍适龄儿童入公办小学实行网上报名,非户籍学生入学分两类:一类是政策性借读生,仍然可以进入网上系统报名,另一类是非政策性照顾的借读生,或者以积分入学,或者以其他方式入学的,因各区的政策不一样,学生可以到各个区进行报名。